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前,由于所浇筑混凝土原材料性状、密度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,且同时进行沉降与泌水。
因此,在混凝土出现明显泌水现象或水灰比过大时,待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后,其体积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减,这被称为塑性收缩现象。
在体积减小量过大时,将引发塑形收缩裂缝的出现。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过快时,将产生毛细管负压力,这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低,表面抗压强度不足,极易出现塑性收缩现象。
针对这一问题,应灵活运用混凝土养护技术,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等保湿材料,或是喷洒养护剂,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性,控制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。
在混凝土振捣作业结束后,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作业,人为营造适当温度与湿度条件的养护环境,确保所浇筑混凝土保持预计加速度或正常速度凝结硬化,充分发挥水泥水化作用。
常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分为自然养护技术与蒸汽养护技术。
应用自然养护技术时,结合实际施工情况,组合采取浇水、喷淋洒水、带模包裹、覆盖洒水等技术措施,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及模板接缝处的潮湿性。
同时,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24~48 h后,可选择略微松开模板、持续开展洒水养护作业,直至混凝土达到规定龄期。
应用蒸汽养护技术时,养护步骤可分为静停、升温、恒温及降温。在静停环节,将混凝土周边环境温度控制在5℃以上。
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4~6 h,且混凝土终凝后,方可升温;在升温环节,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℃/h;在恒温环节,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60℃左右即可。
对具体温度的设定,应视构件脱模强度、周边环境条件与混凝土配合比情况而定;在降温环节,将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0℃/h内。